昨天下午去參加“會協”理事單位的一個培訓會,主題是“代理記賬行業的發展趨勢”,通知的是14:00開始,我13:00就早早地過去了。陸陸續續來了十幾位嘉賓,等到2:30分才開始,但半天也沒他聽到任何與主題有關的內容,正當大家慢慢進入狀態,以為要學到營銷方面的東西時,結果發現老師開始“推銷”產品,讓人浪費了一下午時間。
我坐在靠前,回頭一看,三分之二的座位已經空了,我也離開了會場。
還好我也沒白去,我從這會議中發現了一些別人沒有關注的事情。
我發現越來越多的新人進入了代理記賬行業,大家相互之間產生了競爭,由于老板不懂管理,不懂經營,從而在想要快速做大目的標推動下,價格戰成了主要競爭手段。今天參加會議的,或許是為了擺脫“價格戰”而出來學習的,我覺得各代理記賬公司需要重新定位了。
代理記賬行業存在一個“跟風”的氛圍,門檻低,甚至沒有門檻,銷售員、會計……外行一擁而入,以為這個行業也可以用互聯網+快速發展,大家只想分一杯羹,也不用心去研究這個行業真正的困擾,只是去別人那里復制。有人當幾天人家公司的員工,隨后就自詡為“專業代賬”“一站式財稅專家”,到處招搖撞騙。這樣傷害了大量顧客的感情,也對代理記賬行業造成不良影響。
新進的老板都想盡快撈一把,營銷電話滿天飛,服務質量直線下降;有些人先用低價吸引客戶,拆分報價;有些人的確是人才,銷售做得特別好,短時間內預收一大筆費用,扔下無辜的員工和客戶,攜巨款跑路。這些都是行不通的。因為客戶也在不斷進步,吃一墊長一智,加上市場信息不斷透明,如果一直用那些舊方法舊套路肯定無法長久,所以有一些心存良知的代賬公司老板把客戶轉賣給同行——員工跟客戶一起被打包販賣。
真正的代理記賬應該是這樣:術業有專攻,每個會計或者每個代賬公司在各自的領域內深耕細作,以挖地三尺的精神去把財稅學問研究透徹,為客戶節稅,為國家收稅,爭取在衍生品領域也成為權威專家。這樣客戶無論需要哪個行業的稅務信息咨詢,都可以找到最優秀的代賬服務公司,那些渾水摸魚的公司自然會被市場淘汰。
代賬公司都應該精于自己的領域,做深做透做到極致,不論你是會計師還是稅務師,不論你的夢想是成為會計師還是稅務師,到時候也應該是英名遠播,而不是臭名遠揚!
好多代賬公司為什么要參與“價格戰”,歸根結底是他們沒有一個好的盈利模式。
所有會計起家的代賬公司基本上沒有什么銷售隊伍,而銷售起家的是靠“人海戰術”。現在許多專一代賬的公司采用的銷售方式無非是轉介紹,投廣告,然后坐等客戶上門。有人脈的老板則加入協會,社團,商會等發展客戶。有愛心的老板則選擇公益活動認識更多人。年輕的老板用互聯網(網站、搜索引擎、門戶)、微信(訂閱號、企業號、服務號)等等宣傳。還有傳統的電話營銷、掃樓營銷。
低價格,當然就是低利潤。正所謂“成功吸引成功,民工吸引民工”。很多優秀的員工會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選擇離開,有些特別優秀的員工則自立門戶,形成和原公司競爭的局面。他們把在原公司學到的東西,“優化”后再用到自己的公司,因為大家都做一樣的服務,因此只好打價格戰。
很多人自立門戶后,照搬原公司運營模式,把原公司的團隊拉攏到身邊,甚至搶掠原公司的客戶資源。導致行業內惡性競爭越來越多,代賬價格也越來越亂,從業人員也越來越浮躁。還有些剛起家的代賬公司,也會因“利益”分配問題,導致員工也學習創始人那樣“自立門戶”。所以代賬公司不斷“裂變”,導致大多數公司行不成規模,無法形成競爭力。很多有經驗的代賬會計最后投奔專職崗位,只留下剛出道的實習會計留守代賬公司。
因為大多數代賬公司采用的是低價策略,所以從業人員壓力很大,很多老板受到客戶被挖的打擊,甚至做了轉賣客戶,另謀出路的事情。雖然這種方法老板自己可以全身而退,但不值得提倡,因為這樣已經影響了客戶的利益,不是真正的企業經營之道。
我們的代理記賬業現在還處于發展初期,而大多數創業老板還只是把會計工作當做“成本”。有句話是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,一邊要忠于老板,一邊要忠于國家,所以會計的的任務非常艱巨。
最后,我有幾點想法愿與大家共享:
1.會計要能真正懂會計,不怕麻煩,能為企業合理合法節稅。
2.代賬公司要轉變盈利模式,打造核心競爭力,不受內行競爭影響,也不受外行競爭影響。
3.代賬應行業自律,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,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,讓客戶了解會計工作,支持會計工作。
我想要打造一個透明的企業服務平臺,為整個企業服務行業的發展貢獻應有的能量。當然我相信,從事代賬行業的都是“精于算賬的人”。這里都是我的個人觀點,可能有點偏激,希望讀者能與我探討。